为提升旅游管理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构建高水平学术共同体,拓展国际化学术视野,2025年7月28日至8月3日,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联合发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中国旅游管理博士生学术训练营”在广东珠海成功举办。本届训练营以“学术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主题,获得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旅游论坛》和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大力支持。



本届训练营邀请了来自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位专家学者讲授旅游管理学科的前沿学术知识,吸引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46所高校及科研单位,以及韩国、马来西亚等境外高校共93位在读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与。为期七天的训练营涵盖10场前沿讲座、8场论文研讨及1天实地调研,营员们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分享自身研究与接受专家点评,实现深度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扬帆启营·共筑学术愿景

2025年7月28日,第十届中国旅游管理博士生学术训练营在广东珠海正式开营。开营仪式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陈敬复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创院院长保继刚教授、院长徐红罡教授等出席。

徐红罡老师在开营致辞中表示,在学术研究转型与发展交汇的关键时期,坚持推动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导向尤为重要。她强调,我们处在一个研究转型时期,大家做研究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我们举办训练营的初衷就是希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真正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推动旅游学术进入健康发展轨道。她呼吁所有参与者在未来研究中,秉持共同的学术追求和价值认可,推动高质量的学术发展。

保继刚老师作题为“学术问题和中国旅游研究的特殊性”的主旨报告。作为博士训练营联合发起人之一和首讲主嘉宾,他从创办博士训练营的初心出发,深入探讨了当前中国旅游研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突破方向。他指出,当前中国旅游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最为根本的是“学术观念上的偏差”。保继刚老师希望科研工作者都能够从一开始端正学术观念、树立严谨学术态度。他还提出了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思考,即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特殊性”,从“需求、供给和产权制度”三个核心维度深入认识中国旅游现象。


前沿讲座·洞见学科经纬

训练营期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老师、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宋海岩教授、格里菲斯大学旅游、体育与酒店管理系金鑫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刘逸教授、伊迪斯科文大学商务与法律学院黄松山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陈钢华教授、澳门大学综合度假村及旅游管理系苗莉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李咪咪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辉教授和张骁鸣教授10位专家学者,先后呈现了题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从阿者科计划谈起》《理论与方法在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文献综述和综述类论文撰写》《多模态旅游大数据探索与应用》《旅游研究中的理论辨析与应用》《从“理论的贡献”到“对理论的贡献”:旅游研究理论贡献的现状、困境与路径》《概念研究》《旅游研究中定性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解读》《量化论文写作中的误区和建议》《旅游本质之思及其意义考问》的讲座报告,从理论思辨、研究方法和学术写作等方面,为营员们全方位地呈现了旅游管理学科理论范式重构的思辨路径、研究方法创新的破界实践、学术价值锚定的哲学考辨等前沿研究成果与进展。


主题研讨·学术交流碰撞

7月29日至8月1日,训练营每晚举办两场主题研讨,共涵盖八个议题:文化遗产活化与地方认同,旅游体验与心理机制,数字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旅游经济与区域韧性,休闲、健康与疗愈性旅游,服务创新与消费行为,文化叙事、跨文化流动与文化互鉴,可持续旅游与生态治理。主题研讨中,营员汇报研究设计和阶段成果,导师现场点评并提出切实建议,同学们围绕方法与思路展开交流讨论,协力深化学术理解、优化研究方案。


知行问道·解码侨乡新章

8月2日,第十届旅游管理博士生学术训练营走出课堂,走进江门。作为训练营的重要实践环节,本次“2025旅游管理博士生江门行”活动得到了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江门市旅游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大旅游学院陈敬复老师、范敬恒助理教授、李春红助理教授、邓茹莎博士后、吴传龙博士后以及伊迪斯科文大学黄松山教授全程参与指导此次活动。

营员齐聚侨都,深入考察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先锋书店、自力村碉楼群和赤坎华侨古镇,沉浸式感受江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

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大家系统了解“侨”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核,体悟其坚韧不拔、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在由百年粮仓改造的先锋书店,大家考察其将阅读、美学与在地文化结合,激活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在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碉楼群,大家领略碉楼居守兼备的建筑智慧、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及其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与挑战;在赤坎华侨古镇,大家观察其在保护历史风貌基础上的创新开发,“修旧如旧”复刻侨乡肌理,并通过引入新业态、提升服务、讲述华侨故事实现华丽转身;夜晚的焰火音乐节与实景演艺《归途》,更让大家见证了古镇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沉浸消费体验空间的创新跃迁,全方位感受了江门侨乡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活力,领略了大美江门的独特魅力。


圆满结营·共赴科研远征

8月3日,闭营仪式由陈敬复老师主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影莎副教授参加,工作人员为全体营员颁发结业证书,为本届训练营画上圆满句号。


营员心得·携手并肩前行

营员一(南开大学 博士生):

“有幸参营,收获颇丰!有保老师用自己的学术历程为我们指引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也有其他主讲老师抽丝剥茧的理清了学术研究的概念,理论,方法等。又有张骁鸣老师对旅游本质的思考。加之江门的实践,七天的时间仿佛像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或者这七天本身就是一篇paper ,最重要还结识了同道友人,非常感谢!”

营员二(宁夏大学 博士生):

“7天的学术训练,从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剖析,到理论与概念的哲学思辨,也有方法论与知识论的逻辑解答,在讲座、考察与分享会中,我得到感悟,也认识了一群学术路上的伙伴......充实,深刻,悟道,是我对这一周的总结。愿乘学术之帆,远航!最后衷心感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以及各位主讲老师、分享会上的点评老师还有整个组织会务的志愿者们,十分感谢提供这个平台和机会,为我们的学术之旅开了个好头!”

营员三(澳门科技大学 博士生):

“这次训练营让我第一次系统接触到学术研究的全貌,涵盖学术基础认知、研究方法、研究写作及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换,从知识广度到深度的拓展,都让我收获颇丰,也为我博士阶段知识框架的构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助力。”

营员四(贵州商学院 青年教师):

“老师们从各个角度系统性梳理了旅游研究的重要板块和前沿,尤其是用自己的研究为例,营员后续学习他们的思路和案例也更方便。老师们讲的量化研究逻辑性很强,要点清晰,感觉一下就上道了;质性研究的课也很棒,写作的困惑得到解答,深入浅出,非常非常精彩,每个老师都想给他们使劲鼓掌。”

营员五(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

“本次参会收获巨大,不仅近距离接触了各位学术大家,了解了学科前沿,还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仁,与大家交流收获颇丰。非常庆幸参加了本次学术训练营,希望之后能够越办越好。”

营员六(陕西师范大学 博士生):

“参加这次训练营,对于什么是研究问题,以及什么是好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整体课程安排很全面,既有理论又有方法,还有学科的认识,就是流程还是有点紧张。组织非常周到,不仅仅是会场的组织,还有出入校门方面都非常顺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