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第15个“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由北京市教委指导,国际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主办,“AI 赋能,对话中轴”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暨2025年度国际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会全体会议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举行。会议旨在推动文旅服务行业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为首都中轴线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动能。来自北京市教委、东城区、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的代表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产教融合新路径。
国际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乔东亮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秘书长谷慧敏莅临会议并发表致辞。北京市教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张璇,北京市东城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丹,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刘云波,中国旅游研究院首席战略研究员、政策与科教所所长宋子千等出席会议。
会议开始,一段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非遗之旅展示为大会拉开序幕。国际学院师生为与会嘉宾带来了沉浸式前门市井叫卖、相声、京剧等技能表演,生动展现了老北京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信息传媒艺术学院学生展示了最新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最美中轴线——穿越700年的画卷》,呈现出学生在文化传承与科技融合领域的思考与实践成果,为现场嘉宾带来了青年学子对文旅融合创新的独特视角。
乔东亮在致辞中指出,共同体要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协同发展合力;聚焦育人根本,培育复合型技能人才;强化技术赋能,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聚力建成示范性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服务国家战略、首都功能建设及教育强国目标贡献职教力量。
谷慧敏在致辞中强调,本次会议既是智慧的碰撞,更是行动的号角。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愿与国际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及各界伙伴一道,以教育为基、以科技为翼、以文化为魂,共同书写文旅人才培养的时代答卷,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叶向红回顾了2024年共同体在产教融合、教学资源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创新等方面的成果,并围绕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研创新、建设双师队伍、提升国际交流等四大战略方向部署了2025年重点任务。
会议审议通过新增北京东城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乔东亮为新任常务理事单位代表颁发证书。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张志斌与北京东城文旅发展集团董事长李多多代表双方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研学业务拓展、文创产品设计、文旅直播创新、学生实习实训等领域展开合作,推动中轴线文化保护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
为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共识、创新党建模式,会议宣布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学院党总支、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党支部、北京东方祥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支、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望京校区第三党支部携手启动国际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党建联建工作,互为党建联建基地,标志着共同体以高质量党建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杜世友为首批党建联建基地授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学院党总支书记牛璐瑶对党建联建联盟工作方案作了重点说明。
在主旨报告环节,宋子千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势和趋势”为题,系统阐释我国文旅融合“自然发展”“体制融合”“深度融合”的三阶段,提出“以文塑旅”强化旅游文化内核,“以旅彰文”激活文化市场与创新,双向驱动产业升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北京东城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马立荣聚焦“从 ‘静态保护’到‘动态赋能’:中轴线文旅消费场景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提出通过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生态、活化历史空间、深化数字转型等举措,实现遗产保护与消费升级的协同共生,为中轴线可持续发展注入时代动能。
在专题分享环节,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车飞、全球城市伴手礼评委会秘书长易蕾、北京京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窦俊杰、亲子猫研学教育董事长魏新德等专家,分别围绕“AI 助力古都城市更新”“设计之都——科技赋能文创设计”“骑游最美中轴线”“研学产业拥抱新质生产力”等主题展开分享,探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多元实践,为“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范本。
会议各环节分别由北京文创板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刘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学院院长肖毅、小哆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海杰和AI数字人“小哆”主持。
下午,国际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校召开党建联建工作专题会,首批五家党建联建基地单位代表围绕《国际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党建联建工作方案》展开深入研讨,各联建单位代表结合自身职能优势,就方案落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谋划 “党建引领产教融合” 落地路径,为构建“党建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五链融合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制度基础。
未来,国际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依托 “政-校-行-企”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与技术创新,推动中轴线为代表的首都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文旅行业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助力首都文旅服务高质量发展,谱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